找到相关内容1991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达摩出身传灯传

    。主上造寺写经,此卑卑人天小果。之因,如影随形,虽非实。何功德足云。若以此为功德多见,其不知量也。”武帝怃然自失。又侧席问曰:“如圣人所云,必何如作为,乃为真实功德?”达摩曰:“净智妙圆,体自...,为达摩作去思碑。后因机务刻决不惶,遂停止其事。及闻达摩圆寂,亦欲与之撰碑,叙其南来始末,有志未果。逮今接得魏主叙达摩葱岭遇宋云书,大为惊骇,悔不能慧悟,阐明宗旨,徒为此之因,辜如来南渡之意,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5668727.html
  • 试论吉藏的净土观

    较为灵活的折中处理。他认为,弥陀净土若从所居住的人来说,是凡圣同居土,因为即使凡夫也可往生此土,在此净土中,凡圣杂居;但若从阿弥陀佛在因位中发四十八大愿,誓愿庄严其国来说,则弥陀净土既可说是报土,...净化了的国土,也是佛教徒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。净土信仰最早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产物,根源于佛教僧众对释迦牟尼佛的怀念和对释迦佛说法道场的向往。大乘佛教认为,佛有法、报、应三身[1],十方世界无量诸佛。每一佛...

    华方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4868914.html
  •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

    诸法。藏理藏智具一切法,故异于前。   智顗说,根据“中智入空智”悟入三智,“初依无漏发一切智,次依发道种智”。如来藏智入空智发一切智、道种智,与此...藏思想の形成》,春秋社,昭和49年。。这些佛典在智顗的撰述里已频繁的引述。   在当时的汉译佛典里,“如来藏”已是重要的名相,不过其译名尚未统一,“如来之藏&...

    李四龙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1269063.html
  • 陈泉州:信、解、愿(1)

    ,他已了脱了生死。达到这三条标准我们就能够依靠。  如果烦恼,那还有生死。我们看小说里,上帝发怒了,山神发怒了,让你着一场火、发一次水,这种恼怒就烦恼,烦恼就有生灭,所以他们都有生...一切,圆摄一切,包容一切,能够把人和人,人和物巧妙圆满地融合在一起,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敬相爱,对促进社会和谐定会很大贡献,大圆满既符合现世众生的根器又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。  一 如何看待宗教信仰  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0669442.html
  • 略论法相宗的中道观

    记摄,不缘善等余别功能。 ( 卷 3) 三性种子是所缘,此识性摄故。谓性者, 体也,体即本识,种子是用。……又性者,性也,若住本识,同无记性。 ( 卷 3 本 ) 三界系 别,然性即是体类义故...实相。瑜伽行派之在南北朝时期,摄论学与地论学,虽其观点不无歧异,然大略皆立 阿赖耶识为诸法之依持,故称为宗,也称为法相唯识学。及玄奘大师西行 回国,广弘无著、世亲一系的瑜伽学说,又得其弟子窥基的鼎力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2269535.html
  • 佛道与佛戒关系的浅说

    不相。——实相为大小相海之本。本是法身所具,还用庄严法身。谓‘全性成二修,全修显一性’。[1]藕益大土释‘深达罪福相,遍照于十方’谓罪福相只是十法界相:三涂是罪,人天是福;为罪,无漏为福;偏空为罪...如果不经此证极无证之‘方便’,不能了知九界是被自惑、自蔽、不自知、而枉受烦恼、诸苦。这就不可思议了!说‘修’不是,说‘不修’也不是。说‘’不是,说‘无’也不是,谓‘亦亦无’是互违谤。谓‘非有非无’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669585.html
  • 释门归敬仪

    天神。斯何故耶。以真三宝性相常住堪为物依。自余天帝身心苦恼。有为无力。无能自救无暇。何能救物。惟出世宝有力能持。言归依者如凭王力得无侵害。今凭正宝威福无涯。故使神龙免金翅之诛信士。超夜叉之难。五种三...释门归敬仪 (上卷) 沙门释道宣大唐龙朔元年于京师西明寺述   敬本教兴一(谓佛化厥初礼仪莫识。圣法乘时行斯谒敬。所以广引诚教。为信首之初宗。庶不惑于教喻)   济时护法二(谓季俗根钝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069603.html
  • 作为批判哲学的法相唯识学论

    空间,其精细深妙的哲学思想几乎无人理解。尽管奘传唯识学,一再主张心的法性本净,并非心本清净,指出心里有为的心识,或染或净,或或无漏,不可能说本来清净,圆满自足,从而指出人的觉悟须经曲折的知识过程,...作为批判哲学的法相唯识学论  李向平  关于“批判佛教”的争议,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驹泽大学的松本史朗与袴谷宪昭两位先生,并由此引发出国际佛学界对于大乘佛教中“如来藏思想”的重新讨论。虽然,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0069633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五辑

    佛法的正思惟,有人以菩萨道自许,却不屑于禅定诸事,这都是错误的观念,不是修行正途。盖禅分与无漏两种,漏禅,为凡夫所修,即专修禅定者;无漏禅,即于四禅的修习和进阶中,次第断除烦恼,次第证得般若妙智...以舍心,便无此过患。  贰、四无量心的修证  四无量心的修法依三种缘:(1).众生缘、(2).法缘、(3).无缘。在凡夫人行处,或学人未尽者所行,名众生缘,这是有一个众生的相可对,可分别亲怨爱憎的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770231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六辑

    行苦-因缘和合所生的法,生灭迁流,逼恼身心,产生苦受。这是心念的生、住、异、灭,相应于境界的成、住、坏、空,因无常变化所起的觉受作用。  一切、有为的法都是无常,由行苦所摄,所以三苦总括成为一苦-...慢慢的转换成单一的诉求。所以在这八年期间,师父创办教团,带领大家渡过许多艰辛的岁月,可以说每个人都很辛苦,但是一直做到现在,悲心还在,却慢慢觉察自己智慧的不足,以及因缘的不具足,一种内外交迫的无力感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870232.html